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特教文章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壹、報名日期
   ‧102年2月18日(星期一)~ 102年3月1日(星期五),畢結業生向各國民中學
      完成網路及紙本報名作業。
   ‧102年3月 4日(星期一)~ 102年3月6日(星期三),各縣市政府教育處接受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彩倫  實習教師

                                                                   98.01.04

 

       每回在上課或代課時,我常在幾個班級中遇到同一種狀況,總是會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是被全班孤立的。這一回,在低年級代課時,我又遇到了一名眼睛像是沒有裝開關的水龍頭、一遇到事情無法解決就會汪汪落淚的小男生…,一個上午他可以因為不同的事情哭鬧個兩三回,讓我對他那雙大眼睛印象深刻…。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用同儕影響力 介入行為問題(97年9月1日)


文/林桂如


  有一天,就讀小三的甲生一拳打破了原本懸掛在教室外牆的玻璃圖框,藉以宣泄對某一個同學的憤怒,他的手在送醫治療後幸無大礙,然而,傷口或許終會痊癒,但是心理調適與情緒控制若未經適當的輔導或處理,下一次的類似事件再發生時,誰也無法保證仍會無恙。

  在過去數十年間,行為問題一直是教育者關心的首要議題,同時,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務中皆證實其不僅會阻礙學習與適應,亦會增加未來反社會行為的產生。學校生活中,同儕是陪伴彼此學習時間最久的夥伴,身為教師,若能在班級中營造正向的同儕影響,將有助於每一個學生在團體中的適應,並有效降低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

  一般可運用的策略如下: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智障生性別平等教育 宜多管齊下(97年8月4日)


文/陶瑜


  針對國小高年級的智能障礙兒童,由於即將步入身心迅速變化的青春期,筆者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宜顧及下列四個層面,以協助其建立正確的觀念。

●充分的知識宣導

  親師在敘述生理構造、保持身體清潔衛生及相關防護措施時,應掌握由淺入深的原則,清晰扼要說明名稱和處理步驟。像在家庭以外的場所,絕對不能曝露或觸摸自己和他人的身體,也不可以讓他人隨意觸摸自己的身體;若要叫人,應該先喊對方的名字。如學生的語言理解有困難,可搭配道具、繪本、影片或動作演示來輔助教學。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小團體輔導 強化智障生人我界限(97年7月21日)

採訪/古思


  性別平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議題,尤其是智能障礙學生的性別平等教育更是不能輕忽。

  林口啟智學校輔導主任黃維齡與臺北啟智學校臨床心理師余信珠皆表示,心智障礙學童對身體的界線不是那麼清楚,對人際互動應有的觀念也較為薄弱,兩校都藉由小團體輔導,強化學生觀念。

  黃維齡表示,該校性別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教育中,教師透過社交技巧的團體輔導,教導學生與人互動的正確觀念。

  「智障生多半不能理解抽象的道理,學校會利用人體模型教具及影片,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或透過『身體紅綠燈』遊戲,教導學生分辨身體的私密部位。」黃維齡說,教師會展示身體部位的圖片,讓學生依私密程度給予燈號,親友家人可觸碰的部位給綠燈,經同意可觸碰的給黃燈,任何人都不能觸碰的地方則給紅燈。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策略在特殊教育的應用(97年7月21日)


文/邵慧綺


  「記憶」對生活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更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尤其是認知性障礙者(如:智障、學障等),通常都有記憶方面的問題,而記憶能力的缺陷往往也會影響其學習成效。

  一般而言,智障學生在記憶方面的能力有下列特徵,包括短期記憶較弱,長期記憶與一般人無異;不善使用策略以幫助記憶,而學障學生的記憶缺陷通常有:感覺記憶有缺陷;短期記憶較差;工作記憶較弱;不善使用策略幫助記憶;長期記憶與一般人無異等特徵。

  認知心理學家主張,教導學習策略可促進教學效果,而記憶策略便是學習策略中相當受重視的部分。記憶策略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型:(一)複誦策略:如反覆背誦、抄寫法等;(二)組織策略:如記憶塊、歸類法、分層體系、大綱法等;(三)精進策略:如心像法、聯想法、故事法、首字法、詩歌韻文法、諧音轉換法、位置法、關鍵字法、字鉤法等。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殊生的暑期生活規畫(97年7月14日)


文/劉碧玲


  放暑假了,不知道家裡有特殊小孩的家長,是高興終於可以喘口氣,因為不必每天趕時間接送孩子;還是心中有點焦慮,足足兩個月,要和一個特殊孩子成天待在家裡,日子到底怎樣過才不會無聊,才不會不知所措?

  一般小孩的暑假生活,父母會為他們做一些不同於上學日的安排,比如參加夏令營、才藝班,或是出門旅遊等;但是特殊小孩這部分能參與選擇的機會並不多,畢竟適合特殊小孩參加的營隊,主辦單位得經過特殊設計,包括參與帶隊的大哥哥大姐姐和活動內容等。

  營隊兩天一夜的行程,我覺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非常值得參加。幾個關懷特殊孩子的協會,每年暑假都會結合大學生一起辦這種類似夏令營的活動,父母不妨多留意他們的網站或是海報,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去的夏令營。另一方面,父母也能趁這兩天孩子不在家,為自己安排有別於平時的生活,也算是放鬆。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啟多障兒的生命之窗(97年7月14日)


文/余桂香


  小今兩年前入幼稚園時,不會說話,走路搖搖晃晃,經常跌坐或仆倒,無法好好坐著,整個身體軟綿綿的躺在地上,若沒有人抱她起來,她就一直躺到放學;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要依賴大人協助;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小今雖然每天來上學、到醫院做復健,但沒有任何成長,父母對她也失去期待,只消極的認為能陪伴她走過這一生就好。

  身心障礙孩子的父母比正常孩子的父母辛苦,他們要付出更多時間陪孩子到醫院復健,回家要複習老師在校所教授的課程;還得努力賺錢,負擔孩子開刀、矯正或復健的醫藥費;更須有開闊的心胸,面對外界的眼光。在這重重壓力下,老師又何忍苛責父母在家為什麼沒把孩子教好?

  面對像小今這種多重障礙重度孩子,無口語、眼睛斜弱視及肢體低張力,對我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時針教學策略 誘使過動兒出現正向行為(97年7月7日)


文/謝丹琴


  午休鐘響,過動兒志宏和同學一樣,在老師要求下趴在桌上,但沒一會兒就抬起頭來,用手戳前面同學的背,再向後轉拍同學的頭。級任教師口頭訓誡數次仍然無效,要求他離開坐位,到教室後面的獨立座,罰他抄課文。

  志宏一面不情願的抄寫,一面踢桌腳,發出怪聲音。整個午休時間,同學被吵得怨聲載道,老師也生氣不已。老師的處罰策略顯然沒發揮作用。

  老師只好到輔導室請求協助,希望午休時間志宏能到資源班,由特教老師協助照顧。但特教老師認為,隔離只是短暫的處罰,融合教育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志宏能學習遵守教室常規;建議級任教師不妨把志宏的桌椅挪至身邊,方便就近看顧。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活中融入性知識 教導智障生自我保護(97年7月7日)


文/古思


  六月中旬,嘉義縣傳出兩名輕度智能障礙的男子聯合性侵一名中度智障女子的事件,社會又增添一樁悲劇。這起新聞凸顯特殊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特別是心智障礙的學生該如何分辨什麼是合宜的舉止,不侵犯他人?他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學校的性別教育課程已成為當務之急。

  國立桃園啟智學校輔導組長謝台生分享她的輔導經驗。她表示,身心障礙學生的性別教育講求實用性與功能性,最好在生活中融入性知識的概念。該校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每學期都會在課程中安插性教育的活動,並安排性侵害、性騷擾的防制課程,以及大團體、小團體輔導。

  謝台生說,小團體輔導每週一次兩小時,每次和十五名學生對談,檢核學生的身心發展紀錄,學生若有狀況可隨時掌握。大團體輔導,則邀請校外人士或劇團演講表演。學校之前就曾安排桃園縣婦幼警察隊組織的「哈哈劇團」,向學生宣導家庭與性別教育。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學障兒建立自信(97年6月16日)


文/謝丹琴


  在一個大班級教學裡,發現有些孩子看似聰明,卻怎麼教都不會,成績總是落人後,以致成為班上的「劣等生」,或父母口中不用功、愛玩的孩子,他們可能就是學障生。這些孩子在長期的挫折下,學習意願變得非常低落,凡事自我否定、缺乏信心,總以為「自己很笨」,最後自我放棄,漸漸成為班上的客人。

  這些孩子可能是因腦功能異常或情緒困擾,引起學習障礙,只要恢復他們的信心,在學習路上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就有主動探索的意願,如果師長能經常鼓勵、讚美,就驅策他們更上進。

  因此,適合普通孩子的教學方法,可能不適用在這些孩子身上,但只要針對這些因素施以補救教學,就能改善其障礙的情況。所以,當學障孩子因成績低落,上課提不起興趣,讓級任教師不知如何教時,可轉介資源教室接受輔導。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導身障生人我界限 預防性侵害(97年6月16日)


文/張莙


  根據臺北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接獲的性侵害案件中,有百分之十為身障者,其中逾百分之四的比例為學生,而最常出現的障別之一,則是智能障礙學生。

  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性侵害保護組組長王春梅表示,過去經驗顯示,身障生性侵害案件中,加害者往往為熟識者,例如親友、師長、同學等,主要因為身障生普遍自我認同偏低,依賴性強、特別在乎別人的反應。「因為他們都想交到朋友。」王春梅說,當進展到性關係階段時,這些孩子可能因為想討好對方,卻又缺乏性教育的灌輸,較無法主動表達拒絕之意。

  「預防性侵害可從日常人際分際做起,在循序漸進的誘導下,提供智能障礙學生層次式的交友觀念。」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身心障礙者轉銜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純真指出,包括從剛認識的朋友、普通朋友、知己、男女朋友及至親密友人,都有不同層面的意義。林純真強調,教育過程中,必須把握兩大原則:「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動機」及「適齡且貼近生活的實用性」。親友及師長應視身障生的認知特質以及實際生活經驗,透過舉例的方式進行觀念的灌輸。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學校到職場 談生涯轉銜(97年6月9日)


文/林桂如


  為身心障礙孩子儘早規畫適當的生涯教育,是一項協助學生順利由學校轉銜至工作職場的教育過程。
 
  國外學者指出,在小學階段,生涯教育的重點著重於「生涯覺知」(career awareness),即了解不同的職業與工作、各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一開始自己對職業的興趣為何;中學階段則著重於「生涯定向」(career orientation),即透過實際的經驗界定生涯的興趣,並加以探索不同的職業;高等教育階段,則著重於「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生涯準備」(career prepara-tion)與「生涯安置」(career placement)。
 
  在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轉銜過程中,職業訓練、家長參與、機構間的合作及傳遞服務等轉銜活動,是較佳的實務作法。透過儘早參與、支持轉銜計畫、機構間的合作諮詢、在IEP中加入轉銜與生涯計畫、重視整合式的就業機會,例如:使用以功能或社區本位的課程,以增進學生就業的能力;同時,提供持續的服務及評鑑其方案的成效,促進有效的家庭溝通,並達到促進障礙與非障礙手足間的關係。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升家長參與IEP策略(97年6月9日)


文/陳英豪


  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於《特殊教育法》中有明確規定,且個別化教育計畫是身心障礙學生接受特殊教育的依據,其教育意涵為須配合學生的特殊需要來擬定。
 
  身心障礙學生不但異質性高,又因每個家庭環境不同,教師在必須考慮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下,IEP的擬定便相對有其困難。因此,家長在參與編擬IEP的角色更顯重要。本文擬從家長參與IEP所遭遇的困境談起,進而提出提升家長參與IEP意願的策略。
 
  在法令保障家長參與權的倡導下,家長參與其孩子的IEP一直是大家所關切的議題。然而,家長實際參與的情形仍不理想。歸納國內外文獻指出,影響家長參與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障礙者的生涯諮商(97年6月1日)


文/林桂如


  身為教育者,當面對一個無故失業的身心障礙者時,除了期盼可以減緩個案經歷失去工作後的憤怒、無助、沮喪外,還可以積極提供些什麼?

  美國生涯發展協會將「生涯諮商」定義為:協助個人生涯發展的過程。主要聚焦於工作角色,以及該角色如何與其他生活中的角色互動的過程。當提供身心障礙者生涯諮商時,應協助個案在面臨職業轉銜需求時做好準備。

  在內政部(二○○三)針對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者「工作狀況與職業訓練需求」的調查中,顯示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者,近三年有接受過政府舉辦職業訓練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整體身心障礙者勞動力參與率為百分之二十六點三七,失業率為百分之十四點七,高於全國平均失業率兩倍以上。因此具體提供身心障礙者所需的生涯諮商,以及因應工作轉換必需之技能,並掌握個案職業與生活中的重要訊息,協助其看見未來、參與轉銜,作為職業發展的下一步,愈發顯得重要。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作學習在資源班(97年5月26日)


文/李介麟


  資源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落後普通學生甚多,但是實施「合作學習」,學生為了獲勝,全力以赴,互助合作,激起學習動力,學習效果是平日的數倍,且學習歷程中更獲得了人際技巧的訓練,使他們回到原班級中,能和其他同學有更佳的互動。
 
  合作學習的優點:
 
  (一)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且能積極互動,上課時動機強烈,增加學習效果。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施融合教育 增進同儕彼此互動(97年5月19日)


文/賴月心


  融合教育是將身心障礙兒童和普通學生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強調提供身心障礙兒童一個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的環境;並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服務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併為一個教學系統。

  融合教育主要目的不外乎是去除標記,讓學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人際關係。也能讓一般學生學習尊重、關懷、接納特殊生。

  就身心障礙兒童而言,「融合是一個權利,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應讓兒童具有歸屬感,因而被同儕接納,進而滿足教育各方面的需求。教師應灌輸兒童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強調個人都是具有特殊性且為獨立的個體,不因外表或身體殘疾而有不同對待,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相互接納與體諒。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實個別化教育計畫 維護特教生受教權(97年5月19日)


文/張莙


  距離九月開學季還有四個月,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目前已完成鑑定分發階段,對於孩子即將進入新環境,許多家長難免懸著一顆心。擁有二三十年特教資歷的老師們建議家長,在暑假期間,主動與學校聯繫,讓校方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也有充裕時間準備迎接學生的到來。
 
  「面對特殊孩子的需求及需要的協助,校園最常見的疏忽,就是處理沒有一致性。」教育局巡迴國小特教老師郭色嬌說:「不同老師面對學生自有一套管教方法,但不一致的作法,對特教學生無益。舉例來說,過動兒上課時喜歡離開位子,自然科老師在理解的情況下任由他去,音樂老師卻以罰站約束這名學生的行為,最後只會導致學生視老師不同而出現選擇性行為,無助於行為改善。」而這種現象到了國中,因為分科更細,又更為明顯。
 
  「小明,麻煩你去幫老師倒杯水,謝謝!」這是一名老師在面對過動症學生欲離開坐位時,合理化孩子行為的處理方法。專家說,老師的作法讓孩子無法控制的行為有了很好的化解方式,但事實上,每位老師作法不同,就是問題所在。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97年5月12日)


文/蕭淑惠


  「老師!他又打我了!」「某某某又故意打人!」「某某某又在罵人了!」……在面對孩子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時,很多老師最感困擾的就是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因為他的問題可能讓對方的心裡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大到肢體攻擊事件,需請家長到校處理。
 
  如上述舉例的小問題,老師的處理方式有幾種:(1)請學生不要相互告狀;(2)勸施暴者;(3)安撫受暴者情緒,處罰施暴者。
 
  這幾年,在接新班和輔導的經驗中發現,大多數老師似乎對攻擊行為的認定是以肢體攻擊為主。記得某一次接新班後,一個老師急忙告訴我,他過去處理的燙手山芋現在在我的班級中:他不打人,可是每天有聽不完的小報告,一下子是他來告狀說別人故意怎樣,一下子別人說他又怎樣怎樣,他雖不打人但就是愛捉弄別人,愛撒謊,演得像真的一樣。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障生的能力評量與課程教學(97年5月5日)


文/林桂如


  融合教育的基本目標,主要是整合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透過在普通班進行的能力評量與課程調整,使特殊兒童能和普通兒童一起參與學習,以營造一個所有學生皆能受益的學習環境。
 
  在融合情境下,通常透過考試加以評量學生能力,其目的在於確認學生的學科技能或對教學內容是否精熟。因此,教師應思考班級應如何進行考試與評量,方能測得學生實際學習情況。
 
  對於參與普通課程的身心障礙學生,不論其使用的是一般課程,或調整幅度高的替代性課程,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表現方式和評量方式上,都須經過適當的教學調整,儘可能的達到普通課程的目標。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