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的輔導策略(97年5月12日)
文/蕭淑惠
「老師!他又打我了!」「某某某又故意打人!」「某某某又在罵人了!」……在面對孩子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時,很多老師最感困擾的就是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因為他的問題可能讓對方的心裡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大到肢體攻擊事件,需請家長到校處理。
如上述舉例的小問題,老師的處理方式有幾種:(1)請學生不要相互告狀;(2)勸施暴者;(3)安撫受暴者情緒,處罰施暴者。
這幾年,在接新班和輔導的經驗中發現,大多數老師似乎對攻擊行為的認定是以肢體攻擊為主。記得某一次接新班後,一個老師急忙告訴我,他過去處理的燙手山芋現在在我的班級中:他不打人,可是每天有聽不完的小報告,一下子是他來告狀說別人故意怎樣,一下子別人說他又怎樣怎樣,他雖不打人但就是愛捉弄別人,愛撒謊,演得像真的一樣。
確實,在帶他的前半年中這類事情層出不窮。對同學告他的狀,我以忽略法處理,十件有八件不處理,並將他的問題行為歸因於家庭失溫,因此,兩年來扮演導師兼媽媽的角色讓他信任,讓他知道我是愛他的老師。這樣的處理方法讓班上平靜了許多,鮮少人再告他的狀。
過去我一直不懂為什麼他會將同學的無心之過做嚴重的扭曲。現在透過閱讀文獻,了解了攻擊行為可以區分為兩類,這兩類攻擊行為的孩子,對情境提供的線索或解讀可能有「遺失」或「扭曲」的現象。該生是屬於非社會性攻擊型的孩子,因此,對他在攻擊事件中提供線索的扭曲,或情境解讀的扭曲,現在我會用更多的同理心去看待。
過去,在加強教師對攻擊行為輔導智能時,會特別注意到ADHD孩子的行為輔導,卻忽略了存在每個班級的一般攻擊行為孩子的歸因與處理。攻擊行為孩子的事件在班級中不斷發生,低年級孩子的衝突事件好處理,高年級的攻擊事件數量多、類型複雜,若處理不當,就可能會產霸凌事件。
對攻擊型孩子需要有更多的包容與同理,我相信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影響同儕間的認同與否,教師若能把加諸在攻擊行為孩子身上的「故意的」三字,以「無心的」看待,在輔導孩子攻擊行為事件時有極大助益。
▒ 文章轉載自 國語日報特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