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到職場 談生涯轉銜(97年6月9日)
文/林桂如
為身心障礙孩子儘早規畫適當的生涯教育,是一項協助學生順利由學校轉銜至工作職場的教育過程。
國外學者指出,在小學階段,生涯教育的重點著重於「生涯覺知」(career awareness),即了解不同的職業與工作、各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一開始自己對職業的興趣為何;中學階段則著重於「生涯定向」(career orientation),即透過實際的經驗界定生涯的興趣,並加以探索不同的職業;高等教育階段,則著重於「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生涯準備」(career prepara-tion)與「生涯安置」(career placement)。
在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轉銜過程中,職業訓練、家長參與、機構間的合作及傳遞服務等轉銜活動,是較佳的實務作法。透過儘早參與、支持轉銜計畫、機構間的合作諮詢、在IEP中加入轉銜與生涯計畫、重視整合式的就業機會,例如:使用以功能或社區本位的課程,以增進學生就業的能力;同時,提供持續的服務及評鑑其方案的成效,促進有效的家庭溝通,並達到促進障礙與非障礙手足間的關係。
家庭對於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的諸多面向影響甚深。為提供身心障礙者在離校後能順利銜接至成人生活,在期待政策能有更明確、務實的作法外,也殷切盼望提升家長對於身心障礙者全方位生涯轉銜的認知。因此家長與學校人員,在參與為身心障礙者的生涯發展預作規畫時,筆者建議實務作法可包括:
一、成立個別的轉銜小組:特殊教育教師召集轉銜小組成員,例如諮商員、個案管理員、學生父母與手足,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共同參與。
二、制訂個別化轉銜計畫:由轉銜小組成員召開轉銜小組會議,確認可能就業的長短期目標,以及設定執行的期程。
三、確保學生以社區本位的職業訓練目標及程序:由轉銜小組成員確認工作訓練內容,使用支持性的模式進行每週至少四天,每天四個小時的訓練,並監控且評估每一個狀態。
四、為學生在校最後一年確認其工作:由轉銜小組成員調查就業市場、模擬求職面談、建立其他所需技能的訓練,以及在支持性就業模式下,建構工作安置與訓練。
五、畢業後視需要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由轉銜小組成員共同決定從學校系統到成人服務責任的轉銜,以安排工作安置與後續服務的責任,並決定小組成員與機構間的溝通合作計畫。
▒ 文章轉載自 國語日報特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