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古思
性別平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議題,尤其是智能障礙學生的性別平等教育更是不能輕忽。
林口啟智學校輔導主任黃維齡與臺北啟智學校臨床心理師余信珠皆表示,心智障礙學童對身體的界線不是那麼清楚,對人際互動應有的觀念也較為薄弱,兩校都藉由小團體輔導,強化學生觀念。
黃維齡表示,該校性別教育落實在學校生活教育中,教師透過社交技巧的團體輔導,教導學生與人互動的正確觀念。
「智障生多半不能理解抽象的道理,學校會利用人體模型教具及影片,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或透過『身體紅綠燈』遊戲,教導學生分辨身體的私密部位。」黃維齡說,教師會展示身體部位的圖片,讓學生依私密程度給予燈號,親友家人可觸碰的部位給綠燈,經同意可觸碰的給黃燈,任何人都不能觸碰的地方則給紅燈。
此外,學校也在性別平等的宣導活動中,利用劇團、相聲等較有趣的表演方式,吸引學生對性別議題的關注。「雖然心智障礙學生對愛情的認知比較低,但他們還是懂得傳遞愛慕的訊息,只不過有時寫出來的情書讓人看不大懂。」黃維齡說。
遇到這樣的情形,教師會特別留意學生的「喜歡」究竟是「欣賞」還是「愛戀」,進一步引導他們回歸正常的社交。「就算真的很喜歡對方,想更進一步接觸,也會教他詢問對方:『我可以打電話跟你聊天嗎?』或『我可以跟你牽手嗎?』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
除了自我保護,黃維齡特別強調兩性間的尊重。「『尊重』對他們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要讓他們分辨什麼是可以做的行為,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行為。男女生之間也要學會互相幫忙,不能欺負對方。」
余信珠也分享在臺北啟智學校的輔導經驗。「小型的輔導課程最基本的就是認識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身體中不能讓人觸碰的私密處,像是女生的胸部和屁股、男生的生殖器,老師會伴隨動作,具體講解每個部位。」
余信珠補充,研究數據顯示,智能障礙孩童的親友,較一般人更有機會親近他們,學校也會深入了解家中幫學生洗澡的對象是誰。「如果女生是由父親幫忙洗澡就比較不妥,學校會儘量與家長溝通,讓同性來協助。」
余信珠說,課程中也教導孩童分辨什麼是適當的碰觸,什麼是不適當的碰觸。「例如跳舞時,同學手牽手,就沒有不當的意圖;但是如果有人有不適當的碰觸,就要做好自我防衛,立刻跑離現場。」
余信珠表示,學校也和附近商家串聯形塑安全網絡,讓學生上下學的人身安全受到保障。
◎ 文章轉載自 國語日報特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