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智障生性別平等教育 宜多管齊下(97年8月4日)


文/陶瑜


  針對國小高年級的智能障礙兒童,由於即將步入身心迅速變化的青春期,筆者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宜顧及下列四個層面,以協助其建立正確的觀念。

●充分的知識宣導

  親師在敘述生理構造、保持身體清潔衛生及相關防護措施時,應掌握由淺入深的原則,清晰扼要說明名稱和處理步驟。像在家庭以外的場所,絕對不能曝露或觸摸自己和他人的身體,也不可以讓他人隨意觸摸自己的身體;若要叫人,應該先喊對方的名字。如學生的語言理解有困難,可搭配道具、繪本、影片或動作演示來輔助教學。

  同時,教師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當教學內容牽涉身體器官的認識,因顧及兒童的安全、隱私和內心感受,建議由同性親師於較隱蔽的場所進行個別指導;至於交友及溝通相處問題,則不必拘泥指導者的性別,只要依據兒童實際遇到的問題,選擇個別晤談或小團體分享即可。

●健康的態度傳遞

  由於生活中的人際互動,並非局限在特殊需求兒童單方面,故性別平等教育亦須涵括其同儕。

  筆者曾帶過一個輕度智能障礙男童,六年級時,每逢下課便拿出一疊報紙,開始剪貼他喜歡的泳裝女郎照,因此遭到同儕訕笑,導致他在教室裡氣憤的吼叫。

  之後筆者與家長討論,決定用平靜和緩的口吻,向全班解釋欣賞美麗的人事物是人之常情,但在公共場合中,某些舉止較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和不好意思。基於友愛的立場,同學應該互相提醒,當某人做出令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行動,宜婉言勸告,讓該名同學了解(必要時儘速道歉)。因為第一次是無心之過,大家雖不悅但會包容,但相同事件一再發生,就會帶給同學負面觀感。

●正向的心理支持

  從另一角度來看,性別平等教育也是智能障礙兒童融入社會的重要一環,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和選擇朋友的自由,唯溝通時仍應避免直接批評與人身攻擊。尤其在普通班中,不少老師都會運用同儕小老師制度,請數名富有愛心的同學陪伴並照顧智能障礙學生,但時間一久,後者可能產生依賴心理,讓前者疲憊不堪,紛紛求去。

  此時,親師可嘗試在不傷害兒童自尊的前提下,先透過談話安慰智能障礙兒童,如果同學不願意和他玩,並不代表他不好或討厭他,因為每個人都想和許多朋友玩不同的遊戲。等智能障礙兒童的心情好些,再告訴他們不必固定找某個同學,也可以找別人玩,嘗試其他遊戲會更棒,藉此機會鼓勵他們拓展社交圈,逐漸培養人際交往時的挫折容忍度。

●彈性的應變策略

  性別平等教育既是動態的團體學習過程,隨著互動對象的身分、年齡與情境的改變,溝通方式亦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沒有一定的準則。

  過去筆者服務的學校,有一個五年級的中度智能障礙男童,平時喜歡和低年級的女生玩鬼抓人,某次追到女廁,引起軒然大波後,還弄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類似上述情形,親師的反應愈顯得緊張禁忌,學生愈是好奇、不解,甚至恐懼。

  此時,親師若能釐清當時狀況和原委,讓學生明白和同學玩遊戲並沒有錯,問題是廁所、房間等地並不適合作為遊戲場所,如果想玩,可以邀請同學到操場玩,比較安全且符合禮儀。

  筆者認為,正因智能障礙兒童分辨他人意圖及危機處理的能力弱,更需要從童年起多累積生活和交友的經驗,藉由突發事件導入機會教育,無論智能障礙兒童提出何種疑惑、發展出何種問題解決策略,只要不背離根本的道德尺度,都是一種可貴的成長,也是適應未來複雜社會環境的必備條件。

  綜觀以上所述,雖然研究顯示智能障礙兒童的生理發展普遍晚於同儕,但是在性別意識的心理成熟度方面,仍存在個別差異。親師除了對性騷擾、性侵害等安全議題耳提面命外,實有必要讓全體學生了解,保護自己和同學,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責任,也唯有尊重自我和他人的身心自主權,才能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進而陶冶健康的人格。


 


 


◎ 文章轉載自 國語日報特教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mei2 的頭像
    limei2

    蟹之居(天使的悲歌)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