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同儕影響力 介入行為問題(97年9月1日)
文/林桂如
有一天,就讀小三的甲生一拳打破了原本懸掛在教室外牆的玻璃圖框,藉以宣泄對某一個同學的憤怒,他的手在送醫治療後幸無大礙,然而,傷口或許終會痊癒,但是心理調適與情緒控制若未經適當的輔導或處理,下一次的類似事件再發生時,誰也無法保證仍會無恙。
在過去數十年間,行為問題一直是教育者關心的首要議題,同時,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務中皆證實其不僅會阻礙學習與適應,亦會增加未來反社會行為的產生。學校生活中,同儕是陪伴彼此學習時間最久的夥伴,身為教師,若能在班級中營造正向的同儕影響,將有助於每一個學生在團體中的適應,並有效降低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
一般可運用的策略如下:
一、樹立學習楷模
教師在班級中尋找學習的楷模時,可由班級成員中具有吸引力,且某方面的特質與具有問題行為的學生相似者,如:對平常喜歡打球,卻時常因情緒控制不佳,而有問題行為出現的學生,教師可請班級中打球不錯,日常表現頗佳的同學,作為該名同學學習、模仿的對象。
二、把握時機,及時獎勵
若學生看到班級中的楷模因表現適當而受到獎勵時,將能激發孩子仿效的動機。因此,教師要把握機會,提示學生去觀察楷模的行為,如果學生有和楷模差不多的表現時,教師也要及時予以增強與獎勵。
然而,教師也須注意不要固定只獎勵特定的學生或群體,導致班上其他學生產生「老師偏心」的迷思,以致破壞所有的努力。因此,教師宜注意不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精明的在適當的機會予以獎勵。
三、同儕小老師
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提供學生培養相互關懷的機會十分重要,對於有問題行為、常孤單一人,或是時常退縮的學生更為重要,因此,可以利用同儕小老師方式進行。教師必須清楚讓小老師知道所要扮演的角色,當小老師練習得不錯時,教師應給予回饋,並經常留意小老師的表現,即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學生是教師在推動良好班級經營不可或缺的幫手,在教師的用心經營下,將能讓同儕真誠接納班上具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營造積極、正向的學習氣氛。
★ 文章轉載自 國語日報特教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