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在教學上的應用(97年5月5日)
文/謝丹琴
特殊的孩子,就要有特殊的教學方法,教學才有成效。而特殊的教學方法,也須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利用孩子「特有的天性」,效果會更好。喜歡玩遊戲是孩子的共同點,教學時,若能將遊戲融入,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遊戲教學不像傳統教學「老師教,學生聽」,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參與感。只是應用遊戲教學必須有計畫、有目標,不是漫無目的的玩。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孩子,如過動兒、語障、學障……所設計的遊戲必須不同,且遊戲規則須簡單易懂,場地不要太大,才能掌控全場秩序,發揮「寓教育於遊戲中」的成效。
文文的口語非常少,且在語言表達上出現嚴重問題。為加強口語能力,以文文生活中最熟悉的「媽媽和孩子」以及「打電話」的情節角色設計遊戲教學,讓他和同學互相扮演角色設計對話。遊戲中,文文有時會不知道說些什麼或意思無法表達時,我會適時介入遊戲,引導他說話,讓情境得以繼續進行。由於遊戲教學,讓文文的語彙增加了不少。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家教育面面觀 親情的療效(97年5月5日)
文/沈朝銘
在家班的學生通常為重度或極重度身心障礙兒童,他們雖有許多內外在的差異,但與醫療系統糾葛周旋往往是共同的宿命。
在照顧小孩的漫漫長路上,不少家長除了正規醫療,也會尋求非正規的民俗療法、偏方或祕方、宗教治療等。在巡迴班上課的過程中,我曾目賭吃香灰、喝符水、各派別的整椎推拿、不知名的黑藥丸、黑苦灼熱的草藥汁等。這些非正規的療法當然無法與正規醫療相提並論,若須說出療效,我想倒不如說是補償或安慰吧,補償父母無力可施的愧欠,安慰日形消蝕的一絲期待。
孩子再怎樣都是自己的寶,雖然孩子現在不夠健康,但只要他有一口氣在,沒有父母會忍心放棄。數不清多少次歷經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病危通知此類徘徊鬼門關前的掙扎,父母總企盼著每做一點努力和嘗試都能有一絲奇蹟出現。就因為這樣,任何帶有希望的企圖與欺騙都能或多或少的被合理化接受;只要有人肯傾聽,各種仙丹妙藥的管道就如雪片般飛來;只要拿得出錢,就會有絡繹不絕的推銷攻勢。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造愛與關懷的學習環境(97年4月28日)
文/賴月心
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群具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當一般正常的孩子可以快樂、健康成長之際,他們卻因為特殊的障礙遭遇許多挫折。這些挫折也許來自各種訊息接收及表達能力的不足,也許來自於心智發展的緩慢,也許來自於動作協調的困難或情緒適應不佳等,使得他們在學習及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像正常兒童般適應學校的教材教法。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僅一般兒童的父母希望如此,身心障礙的父母也不例外。近年來所提倡的「重視學生的受教權」,即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應當以最適合他的方式來學習,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教師在教導學生時,應視學生的資質、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欲達此理想就得實施個別化教學,不應只考慮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也應該考慮學生需要什麼,老師來教什麼。也就是說,針對學生個別發展階段的需要實施的教育,才能真正受用。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師協力合作 發展有效的專業團隊(97年4月28日)
文/林桂如
融合教育,主要在於營造一個能兼顧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學習環境,提供所有障礙及正常的學生皆能在適齡的普通班級中共同學習。為真正落實融合教育的理念,須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發展有效的專業團隊,則是促成成功融合的基礎,透過特教教師、普通班教師、行政支援及家長的合作,將能順利推動融合教育方案。
一、特教與普教教師
首先應釐清普通與特教教師的角色與職責,建立適合彼此溝通、合作的方式,並運用其專業能力與特教知能,了解特殊學生的需求所在。因此,其因應的方式有四: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造正向的融合環境(97年4月20日)
文/林桂如
在越來越多身心障礙孩子融合安置教育之際,對於班上有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師而言,好的班級經營策略,除了須提供物理環境的無障礙空間外,更應關注到學生的心靈,積極營造一個無形的無障礙心理環境,才可能提供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同樣受益的教育!
心理環境的合作、互助,是成功融合教育的要件之一。教師可透過建立「學習社群」的方式,使學生學習在社群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與學習負責,由相互尊重中接納個別差異,將消極的代勞,轉為積極的情感支持。
「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ies)」可說是創造多元文化與多元能力教室最實際的方式。因此,教師在學年中須強調下述原則: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師手札─教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97年4月14日)
文/菲林
小明上資源班的課,剛氣喘吁吁的坐定位子,就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報告老師,有別班的同學叫我『啟智的』。」言下之意,他聽了很不舒服,又不知如何是好。小明是個過動又愛說話的學生,智商不高,難免被同學取笑。我利用這個機會教他解決的方法,順便做心理輔導。
我問他:「你會生氣嗎?」他說:「不會。」因為小明的個性開朗,看起來就是藏不住心事的樣子,也因為如此,才會提問,老師希望他理智的來處理事情。我說:「把對方的長相、班級、姓名先記牢,再把事情發生的日期、地點、時間寫下來,然後告訴導師,這個人罵你『啟智的』,順便告訴他們班的導師一起來處理,他就不會再罵了」。小明又問:「他如果再罵呢?」老師說:「同樣的步驟再做一次。真的是頑劣的學生,老師會通知訓導處,或請父母出面管教。」小明聽完之後,眼睛亮了起來,心中的煩惱一掃而空,也能安心上課了。
除了處理事情的方法之外,心理建設也很重要,我希望他們把好聽的話,例如好乖、好帥、好聽話、好會做事等形容詞,儘量往自己身上攬,讓自己的優點愈來愈多;至於不好聽的話,罵人的話,就當作沒聽見,不讓那些話來傷害自己。這堂課,學生就在得到解決方法後,心靈覺得很滿足的氣氛中落幕。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級任老師遇上過動兒(97年4月7日)
文/沈秀敏
《養男育女調不同》一書中提到一個故事:有個十四歲的過動兒傑夫瑞,暑假時父親安排他到非洲的辛巴威打工,擔任職業獵人的助手。狩獵時,他可以連續數小時文風不動,只為等待獵物出現。職業獵人見狀,勸他暫時停用治療過動症的利他能藥物。傑夫瑞受到非洲人歡迎,得到持標槍射殺獵物的真傳,可以射中三十碼外奔馳而過的松雞,令他信心大增。回國後,雖然課堂中的他仍得仰仗藥物才能學習,但非洲之行已讓傑夫瑞因展現過人的能力而感到自信。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過動症的問題如果易地而處就不是問題,在叢林野外空曠之處他們能夠適應良好,但回到教室中卻令人頭痛不已。現今小學校園中,班級出現過動兒並非罕見,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常常影響教學品質。
國外有研究指出,過動兒如果遇到寬容、具有彈性的男老師,其偏差行為會減弱,因此,學校在行政安排上可考量讓男老師帶過動兒。可是小學校園多為女老師,如果班級出現過動兒該如何?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勇者或魔鬼 身心障礙者的大眾傳播權(97年3月31日)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我們可以用法律去規範行為的改變,卻很難用法律去規範態度的轉變。態度、信念及迷思,是身心障礙者在融入社會過程中主要的障礙之一。
態度、信念及迷思,在藉由真實接觸或有意義的溝通以後最能改變,但在人際疏離的今天,大眾傳播媒體在增進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的互相了解上,扮演了一個重要而且有效的腳色,也就是「因為了解,所以關懷」的理念。
然而有時「了解」的形象是被扭曲的,就如同我們常在西方電影看到的中國人形象,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是留著長辮,穿著漢服;或是待在煙霧繚繞的房裡施著各種魔咒,充滿神祕色彩;否則就是功夫高強,水裡來火裡去。然而今日的中國人真是這樣嗎?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審慎選擇閱聽媒體 談身心障礙者性別平等教育(97年3月17日)
文/林桂如
在傳媒快速滲透的今日,網際網路、電視、報章雜誌,甚至路旁電子看板的跑馬燈,儼然成為快速餵食大眾訊息的供應商。然而,當面對閱聽媒體充斥良莠不齊的內容時,我們能否有為孩子,特別是對身心障礙的學生,過濾不當內容的可能?
依據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心智障礙者遭受性侵害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八十之間,而國內多數研究中也指出,受害者又以輕度障礙者為多。回首國內《性侵害犯罪防制法》的推動,迄今約有十餘年光景,然而,國內身心障礙學生遭到校園霸凌、性騷擾或性侵害等事件卻仍時有所聞,因此,加強與維護身心障礙者關於性別平等的教育,也益發顯得重要與迫切。
「性別平等教育」(gender equity education),主要是形塑多元文化社會的覺知、信念與價值,以促進多元的文化觀,並培養學生熟悉自身文化與價值,學習尊重多元文化、族群的多樣性,進而引領學生了解建構正確的價值觀、態度與行為,達到破除性別歧視的藩籬、偏見與刻板化印象為目的。然而,若能善用閱聽媒體,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材、內容,將有助於性別平等教育的普遍落實。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 孩子第一個語言教師(97年3月10日)
文/謝丹琴
下課時,又聽到亞倫對著同學罵髒話。
亞倫每次和同學吵架時,不僅口出惡言、行為暴戾,連三字經也會不經意罵出口。雖糾正數次,也在聯絡簿上請家長配合指導,但成效不大。亞倫父母平常對孩子管教就是如此,亞倫在耳濡目染下,難免也習得許多不當的言行。
俗話說: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也必須是怎樣的人。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是父母,因此,父母可說是孩子的第一個語言教師,也是孩子最主要的語言模仿對象。只是孩子還小,是非觀念不清,對於模仿的語言不懂得意思,就套用在生活中,作為同儕之間及社會的交流用語。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度特教生的融合教育(97年3月3日)
文/王麗琴
自八十六年特殊教育法修訂以來,特教法第七條「學前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兒童一起就學為原則」之規定,各縣市政府在特殊教育思潮轉變下,積極落實融合教育安置措施。
綜觀特殊教育每個學習階段,包含學前、國小、國中至高中職,融合教育實施最直接且貫徹理念最徹底的,應屬學前教育階段,乃因學前階段無自足式特教班,且早期介入、早期治療觀念的大力宣導,使家長積極的為身心障礙幼兒尋求早期療育,期盼黃金療育期的功效。
個人在工作職場上接觸過無數不同障礙類別、障礙程度不一的個案,每個孩子大都能經由學校教育的指導及家庭教育的努力配合,朝自己成長的路一步步邁進,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仍就讀資源班,繼續接受融合教育。但也有少數重度個案其進步幾近微小,最後僅能轉銜特教班就讀。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治療融入特殊教育美術教學(三之三)(97年2月25日)
文/陳麗婷
每個老師都有一個百寶袋,袋裡裝滿了孩子需要的了解與專業,藝術治療師的態度與技巧,都值得特教老師收進自己的教學百寶袋中,隨時融入教學。
從藝術治療的角度,老師可以重新以一雙心靈之眼看待並接納孩子的表現,訂出更適切的目標,引導孩子安全、自發的用自己獨特的創作語言表達,而其中諮商技巧的專業,則讓老師得以用更適切的語言與方式,給予回饋與處理。
但畢竟教室與治療室的條件是不同的,特教老師要在教室中進行的仍是課程,而非心理治療。而且身心障礙孩子的學習需求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在一班十至十二個同學,甚至更多成員的課堂中,許多細緻的環節與目標的確不易達到。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治療融入特教美術教學(三之二)(97年2月18日)
文/陳麗婷
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都儘量不去介入學生的創作過程,而只是提供協助,讓學生了解媒材使用的方法並順利使用。
有時候在教室中,老師對於學生未能順利做出完整形式的作品,會不自覺的急於以各種方法協助他們完成,但或許他們只是需要多一些時間才能解決問題,或思考出表達方法。
有時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如情緒問題、退縮、不了解工具使用的功能),好一段時間都無法創作,也可先嘗試以他們有興趣的方式與之互動,慢慢的與學生建立關係,在觀察中,耐心的等待學生接受我們的創作邀請,進而協助他們順利進行。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療育課程設計─藝術治療融入特教美術教學(三之一)(97年2月4日)
文/陳麗婷
身心障礙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因無法順利學習與發展,周遭的人可能會不自覺給予太多的協助或糾正;加上不一定能夠得到適當的支持環境,所受到的挫折、困難與限制形成的心理狀態與衍生的情緒,值得關注。尤其重度、極重度的孩子,難以用口語表達自身感受,除了各項認知學習及復健訓練外,心理衛生的需求更值得我們重視。
因此在特殊教育中,筆者認為,藝術治療就如同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等跨專業領域,相當適合運用在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身上。
個人服務於招收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近四年來,學校邀請三位藝術治療師進入校園,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教學,進行為期六週到一學年不等的藝術創作活動,提供學生在學校體系中難得的資源。
在此,筆者分享以特教教師的角色,參與藝術治療融入特殊教育美術教學的一些心得,提供教師參考。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融合教育的迷思(97年2月4日)
文/白位傑
一位擔任幼教教師的親戚最近萌生去意,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少子化,幼稚園招生困難,她服務近八年的幼稚園,近三年幼童人數大約剩下一半不到,有些老師已被迫離職。
她表示,幾年前招生情況好時,碰到有些發展遲緩兒要入園就讀,園長都會向家長解釋,因為老師經驗不夠,且班級幼童人數太多,可能無法妥善照顧到特殊兒童,建議父母將孩子送去專門療育機構;但現在園方因招生不易,為了繼續營運,且政策倡導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園方目前也收了幾個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其中以自閉兒居多。
這些自閉兒乍看和一般兒童無異,可是入園後老師發現,他們聽不懂簡單指令,兼有過動情形,坐不住,動不動就莫名的鬧情緒、發脾氣,老師根本不知道如何協助他們;特別是生活自理方面,很多孩童連自己上廁所都不會。而幼稚園一班有十幾個孩童,老師很難有多餘心力訓練這些自閉兒。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殊生作業調整策略(97年1月28日)
文/林桂如
日前小依的父親與我討論關於小依無法理解作業內容,因而由他代筆完成,然而,英語科任老師發現後,卻當面責備小依的事,家長認為這樣的處罰已造成孩子心中的陰霾,無法認同該科任教師的作法。
小依是四年級的輕度智障學生,主要在普通班中接受教育,部分課程接受抽離式的資源班服務。然而,資源班課程多著重國語、數學、社交技能等,無法針對其他科目,像英語、自然與生活科技等進行補救教學,但智能障礙孩子在學習上的認知困難,卻常是跨科目存在的,因此,許多家長為擔心孩子受到處罰,又無力教導之際,遂為孩子代筆完成作業。
在融合安置的環境中,家長與教師對於回家作業的不同認知,往往是許多衝突的開始,然而,許多身心障礙學生在完成回家功課上確實有困難,因此,普通班教師在指派作業時,應考量的因素如下: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園感恩回饋活動(97年1月28日)
文/黃明雄、陳玉英
盧老師是普通班老師,班級經營能力極佳,每次融合活動上課前,總一再提醒學生這堂課的意義,使得班際融合活動收到很好成效;在做個別融合時,也總是為特教生做最適當的安排與調整,並提供參與課堂機會,和對待她自己班上的學生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廖媽媽是普通班學生家長,每天風雨無阻,一早就到班上擔任義工,細心的呵護每個特殊的孩子,她最常跟班上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廖媽媽愛你呵!」
大一的佳叡姐姐,因學校社團關係到班上當義工,上課時她用心指導班上這幾個寶貝,當比較躁動的孩子衝出教室時,身手矯健的她也總是第一個追上去。她常說:「這幾個小朋友就好像我自己的弟妹,有時因為有事不能來看他們,還真的會很想念他們……」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障學生的心理輔導(97年1月28日)
文/賴雅真
小貞是我高職實習時的學生,輕度智能障礙的她在校期間一句話都不說,並有些怪異行徑,因此人際關係不好。但在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工作,卻會說話了,老師才發現她不是不會說,而是選擇性緘默。
小貞在校三年中一個朋友都沒有,畢業後好不容易就業,卻因遭職場中同事言語刺激及侮辱,最後不得不離開職場,在家休養。
可憐的她開始出現幻聽,不斷聽見有人在耳邊罵她笨蛋、白痴。即便家人極力勸說,也帶她到大醫院精神科就醫,幻聽現象始終無法改善,並嚴重影響睡眠。閒暇在家,她開始打電話給認識的每個同學、老師,並抱怨自己的幻聽症狀。顯然的,她罹患了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病中的妄想及幻聽症狀。接到她電話時,我才知道可憐的她到處打電話,最後連導師都放棄她,不接聽她的電話,同學也是如此。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立持續性照顧模式 維護癌症病童就學權益(96年12月31日)
文/張意如
融合教育的實行,使得安置於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障礙程度越來越重、學生障礙類別的個別差異也愈大,而身心障礙類型最多的身體瘦弱病童,安置於普通班的機率也愈高。
學者盧臺華(民96)參與臺北縣市地區的鑑定安置會議發現,身體病弱學生的數量有逐年增加趨勢,其中又以白血病的兒童癌症最多,讓人不由得深思這些孩子歷經病痛之苦,回歸學校體系,其學習、生活的適應狀況與問題。
謝玉林醫師指出,白血病是兒童期出現率最高的癌症,雖然白血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仍不清楚,但有些誘因與之有關,包括環境因素、遺傳、病毒及免疫因素等。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師手札教室裡的春天(97年1月21日)
文/菲林
星期五第七節上資源班的國文課,藉科技輔具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一邊聆聽詩詞吟唱的樂曲,一邊背誦唐詩,居然在他們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接著再讓他們完成老師規定的多元評量方式———發表,為這堂課畫上最動人的句點。
聽詩詞吟唱,原只是想讓學生明白文學和音樂離不開關係。聽了幾次,學生有時要求聽詩詞吟唱,而且要循環播放。後來學生自己也哼了起來,雖然五音不全,但配上熟記的唐詩,竟也像一回事了。
發表的地點在圍成一圈的課桌椅中間,記憶力短暫的小偉看著學習單,朗讀了一首詩。學障生小志和小杰大聲朗讀〈春曉〉;學障生小明展現另類表演,以活潑的節奏朗讀〈鹿柴〉,有點搖滾的味道。小不點則吟唱起〈獨坐敬亭山〉的自創曲,小明還在句子結尾加上〈澎、澎〉當伴奏,讓大家「駭」到最高點。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