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治療融入特教美術教學(三之二)(97年2月18日)


文/陳麗婷


  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都儘量不去介入學生的創作過程,而只是提供協助,讓學生了解媒材使用的方法並順利使用。
 
  有時候在教室中,老師對於學生未能順利做出完整形式的作品,會不自覺的急於以各種方法協助他們完成,但或許他們只是需要多一些時間才能解決問題,或思考出表達方法。
 
  有時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如情緒問題、退縮、不了解工具使用的功能),好一段時間都無法創作,也可先嘗試以他們有興趣的方式與之互動,慢慢的與學生建立關係,在觀察中,耐心的等待學生接受我們的創作邀請,進而協助他們順利進行。

  給予多一點時間和機會
 
  高職部的小貴是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情緒困擾,每次進教室,總是趴在桌上不肯和大家一起進行活動。在美術課程中,治療師沒有任何權威式的反應,只是不斷的以適當、中性的語言描述她的舉動,讓她覺察自己的狀態,並持續邀請她以最簡單的方式加入活動。漸漸的,小貴確認這是一個安全的環境,而在幾週後開始主動加入大家的活動,甚至變得非常積極而具有活力。
 
  雖然等待的時間非常漫長,但不代表老師什麼都沒做與忽視特教生,而是持續提供各種形式的支持與關注。更重要的是,將每一次的創作活動設計得有趣且切合學生的需求。

  讓孩子更有彈性
 
  部分身心障礙的孩子比較沒有自信、缺乏彈性及做決定的能力,尤其是自閉症的孩子,更是不喜歡太多變化,而常固著在某些表現上,而這些特質都會反映在創作的過程與內容中。
 
  創作活動有時能稍微活化這些自閉症孩子僵固的行為,小到挑選材料,大到課程活動主題與創作後的分享,都可以增加孩子的靈活度與彈性,並希望這樣的經驗能類化到其他的學習與日常表現中。

  給予表現機會
 
  美麗而完整的作品總是討人喜歡,但對於特殊孩子而言,在創作中所尋求的不見得只是視覺層面上的美感。
 
  有的孩子尋求的是感覺動作上的回饋,有的則沉浸在反覆描繪的操控感中,有的則尋求情緒宣泄或自我表達。藝術創作對孩子而言,散發著各種不同面向的吸引力,而不只是「美」,但這並不意味著老師不需要重視作品的美感,而是可以有更多層面的目標。
 
  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老師都可鼓勵學生儘量自己動手,先尊重與肯定他們的表現與投入,而後再適當的引導作品的豐富性與完整,並給予充分的時間嘗試。尤其是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以及合併嚴重肢體障礙的學生,操作能力受到許多限制,常常需要老師給予支持與協助,但是仍需要給予他們自己表現的部分。
 
  他們的作品或許支離破碎,或許不成形,卻都是真實而珍貴的痕跡。老師可以帶著孩子正視自己的能力,並且珍視肯定自己的努力,這或許是比做出美麗的作品更重要的功課。

  藝術治療也給了筆者重要的啟發,老師有時可以試著放下描圖畫、填色畫或是結構好的輔助教具,好好的看看孩子真實的能力,接受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屬於他們的創作。長時間的陪伴與等待下來,我們一定會發現,「藝術創作」也是一種讓孩子可以享受成長喜悅與自信的方式。


 


 


▒ 轉載文章ー取自國語日報特教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mei2 的頭像
    limei2

    蟹之居(天使的悲歌)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