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治療融入特殊教育美術教學(三之三)(97年2月25日)
文/陳麗婷
每個老師都有一個百寶袋,袋裡裝滿了孩子需要的了解與專業,藝術治療師的態度與技巧,都值得特教老師收進自己的教學百寶袋中,隨時融入教學。
從藝術治療的角度,老師可以重新以一雙心靈之眼看待並接納孩子的表現,訂出更適切的目標,引導孩子安全、自發的用自己獨特的創作語言表達,而其中諮商技巧的專業,則讓老師得以用更適切的語言與方式,給予回饋與處理。
但畢竟教室與治療室的條件是不同的,特教老師要在教室中進行的仍是課程,而非心理治療。而且身心障礙孩子的學習需求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在一班十至十二個同學,甚至更多成員的課堂中,許多細緻的環節與目標的確不易達到。
但老師可以儘量在創作活動中給予學生多一點的同理、尊重、等待與信任,並且不只關注作品成果,也同時顧及學生的生理、情緒、社交、認知的成長,漸漸將教室營造成為一個安全、接納的環境,我們會看到孩子越來越多的自發表現與改變:凡事緊繃的孩子能在創作中自在放鬆、願意嘗試;不懂得界限觀念的孩子,開始了解並配合團體規範;主動性弱的學生,在互動、表達需求及選擇的能力上,開始萌芽……以及許多許多奇妙的變化。
其實,孩子要的不只是接受協助與訓練,完成美麗的作品,更需要一個容許表達的位置,還要有個懂他的陪伴者。有時奇妙的事常常發生在學生知道你懂他之後……。藝術創作無聲的發揮著視覺之外的影響,希望孩子最簡單的一點點表現,我們都能讀出它的珍貴。
▒ 轉載文章ー取自國語日報特教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