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回歸主流 須有配套措施(96年10月15日)


文/王藝穎


  「回歸主流」在一九七○年正式起跑,主張特殊需求兒童應儘量在主流環境下與正常兒童一起學習與互動,特殊教育的環境與教學只是一種過度性方案,用以協助特殊兒童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而非終極目的。
 
  「回歸主流」積極的意義,在於減少不必要的標記與隔離,協助身心障礙者方便接觸到各種有力的資源,提供其學習、行動、社交上的自由,給予其潛能最大的發展機會。(吳武典,民八十三)也就是在每天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給予他們最大的機會發展成為獨立的個人,他們有參與主流社會的機會,也讓普通兒童有機會了解身心障礙兒童,共同學習與成長。(Wood,一九八九)
 
  對特殊兒童來說,回歸主流是讓他們提早適應社會生活。若他們都只在特教班學習,沒有實際和普通學生接觸的機會,會使他們的潛能不容易發揮;透過回歸到普通班級,將有助於他們學習與其他人的相處及適應社會環境。對普通班學生而言,可學習如何和特殊兒童相處,並藉此培養他們對少數團體的尊重與關懷,並願意接納與包容不同群體,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但另一方面,特殊兒童在普通班級中容易受到同儕欺負,使他們信心受到打擊,造成二度傷害。普通班級教師級務繁忙,缺乏足夠時間特別照顧特殊兒童,再加上老師對他們期望較低,容易忽略他們,且大部分老師的特教專業知識不足,無法給予很好的教導。
 
  筆者認為要真正發揮回歸主流功能,一定要有相關配套措施做輔助,並結合一般教師、特教老師及專家學者的力量,將負面影響減至最低。例如,特教老師應事先給予普通班學生心理建設,讓他們了解如何和即將到班上的特教生互動,知道如何幫助他們;班級教師要對特教生有一定了解,知道如何讓他更融入班級,並知道當特教生有突發狀況時要怎麼處理。
 
  此外,學校須提供無障礙學習環境支持特教生,相信他們都有能力學習,並願意接納特殊需要的學生。教師更須具備多元課程和教學設計能力,多吸取相關專業知識,提供特教生及普通生適切教育,才能達成回歸主流的目的。


 


▒ 轉貼文章- 取自國語日報特教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mei2 的頭像
    limei2

    蟹之居(天使的悲歌)

    limei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