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上有個資源生
從一開始我便知道她是怎樣的孩子,因為我教過她的兩個哥哥。每個在學習狀況都有問題,大哥未評鑑;二哥是學習障礙。妹妹 則和二哥的狀況差不多。
6年前任教低年級時,她二哥就評鑑出了學習障礙,為了是否將他轉學至臨校有資源班的學校,差一點就鬧了家庭革命,奶奶一哭 二鬧就是堅持他要在“正常班”上課。不想自己的孫子被當笨蛋,不想破壞家族名聲。
我們校內聯絡了她們家族代表「嬸嬸」,我、家族、學務處三方會談還是無法讓他們了解到就讀資源班對孩子的助益。家長還是 認為我不想教他,只是想把他踢出去。
於是,低年級鑑定只是學習障礙,到了高年級再次鑑定已經是輕度智障了。
還好,目前班上的妹妹,遇到了我們學校設置了資源班,從中年級就開始抽離部份課程。她在資源班的學習情況很好,日前還主動要考聽寫,大部分都寫得出來,只有一些字少了筆畫。我為她感到驕傲,展示給全班看。
但她最大的問題並非是課業上的,而是她的人際關係。
這個部份在低年級不明顯,低年級孩子純真善良,喜歡幫助別人,較易接受老師的引導。從中年級開始,孩子自主性較強,也有自己的好友圈子,從外觀去選擇朋友的情況明顯,於是看起來較髒的她自然就沒有人要跟她玩。
她常哭,因為同學常取笑她、欺負她。愛哭愛告狀,更成為了其他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
不敢摸到她的東西、作業不不肯和她放在一起、排隊也離她遠遠、有的甚至還會取笑她......
升上了五年級,重新編班,這是一個契機。
一開始,我就嚴格禁止一切取笑她之情事,把她當成比我們小的妹妹,體諒她的行為。
但剛開學時仍有一些狀況發生,在此舉四例我有印象的:
【事件一】
剛開學大家進教室隨意坐,等到要依照身高調整課桌椅時,拿到他椅子的A就向全班擺出噁心、倒楣、拒絕的表情,故意引起大家的注意。這個學生在中年級就常對她這樣,我說:「你拿去坐,不然你就站著上課,因為我們也沒有多餘的椅子。」接著我再重申一次,在這個班級一律不准有這樣的行為。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他便點頭把椅子拿回。
【事件二】
因我們班親會決議不能帶飲料至校,減少孩子太依賴含糖飲料。但她卻常忘記,班上同學看不下去,要她拿去倒掉,她大哭。
我說:那正常!你如果把一個三歲妹妹的糖果搶走她會不會大哭?
全班點頭稱:會。
我說:那對啊!他當然大哭!因為她就像妹妹一樣。同樣的法治規定有時卻會因不同的緊急情況而有所通融。我當然會再叮嚀她,但以後有這樣的情況怎麼樣處理會比較圓滿?
同樣的一件事情可以因為不同的處理態度有不同的結果,多想想,衝突就可以避免。
【事件三】
因他劉海太長,媽媽幫他綁了個沖天炮,一看就覺得不適合高年級的髮型。同學BC在背後笑她說:好像桃太郎。結果被她聽到了,狂哭。
我請那兩位孩子過來道歉,那兩位孩子也認真道歉。但她還是生氣說:我不接受。
我說:我知道你被取笑心裡很不好受,那你要怎麼樣處罰他們呢?你說說看?
她說:要罰寫課文。
我建議:我們來罰比課文更嚴重的悔過書好了,怎麼樣?
她說:好。
於是這兩位天兵只好乖乖寫了悔過書。
還沒完,我接著對這兩位天兵說:你說我對她比較好不公平也沒關係,我確實是比較保護她。因為天生下來你們就是不公平!
以後我說B你一定能上大學,但她不會;以後C一定會有很多女朋友,但她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對象;你們的人生一路順遂,她卻從小跟大家不太一樣,這就是不公平。
所以我們社會才會對這些人有些福利、設定保護。因為富者「理所當然」就是要協助貧者;強者也是自然就要保護弱者。不是同情、不是幫助,而是天生的任務,本來就應該這樣。不是富者、強者多了不起,他們只是在負起他們的社會責任罷了。
最後我把她叫來,跟她說這樣綁不太適合。﹝她說是媽媽綁的﹞我幫她拆掉重綁,顯得整齊可愛多了。我跟她說:下次請媽媽往後綁,不然真的有點怪喔!﹝她點頭﹞我再看看她的外套,除了一貫的有污漬之外,袖子太短,已經看到一大截手臂了,我說:該換件外套了,太小了。不然手臂會著涼,容易感冒。﹝她說媽媽今天要幫她買一件新的﹞
如果她能避免讓自己看起來突兀,應能減少別人的異樣眼光。
【事件四】
收簿本時,小排長收來她的考卷,把她的放在第一張。雙手各用一根手指頭把考卷撐起,我當然知道她的意思,她怕碰到。於是我把她的考卷拿起,請小排長拿一分鐘,時間到再放回去。
我小聲問她:你希望以後自己的生的小孩被這樣對待嗎?
小排長搖搖頭。
我說:對啊!要考慮她的心情。那你拿一分鐘有被她傳染嗎?
小排長說:沒有。
我說:我每天改所有學生的簿本,包括她的。我也沒有怎麼樣啊?
很多的害怕是自己的想像。
資源班老師告訴我:她很喜歡我。因為我對她很好,都會為她處理事情。
我收到最多學生的禮物的也是她。
她會在資源班表現很好,得到的金沙巧克力每次都會分我一顆,這學期我已經拿到3.4顆了。
聖誕Party那一天,我們全班同學都要表演,她和另外3位比較害羞的學生是「有獎徵答」節目,她也大方的拿來兩大包餅乾給同學。
她的進步我都會對著班上同學驚呼,表示讚賞。同學對她的態度也有了轉變,開始願意接受她包容她,因為一方面我規定﹝而我太兇﹞,但我更希望能引導更多生命教育的討論,讓其她孩子學習如何對待和我們不一樣的孩子。
也由於分班,在我們班她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她們的風格有點像﹞。希望在畢業旅行分寢室之前,她已經不再是同儕所害怕的人了。
其實我覺得要引導出同儕的同理心很重要,所以老師要有一些說法能說服他們。規定只是一時的,他們以後一定會遇到更多這樣的人,要怎樣把這顆平等心的種子埋在孩子心裡,就需要更多引導與討論了。
★謝謝any老師!
此篇文章轉貼自阿茲海默行館(教學省思):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63/